“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时间,就是一块试金石。当一切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一切意义都会被衡量定夺,经典书籍如此,人的一生也如是。
稳扎稳打练内功
刘维刚,来自四川省仁寿县一个农村家庭,因早年辍学便早早的踏入社会,那时的他想学一门技术,但却迟迟找不到方向,一直在工地做着临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随工友来到了中天,当时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办公区、标准化配备齐全的生活区和工作区。刚好那时项目部缺少一名机修工,他也就自告奋勇的开始尝试机修这份工作,没想到一干就是22年。
刘维刚说:“从踏入中天开始我便一直从事机修工作,平凡忙碌的工作伴随着我的成长,从年少无知到如今的成熟稳重,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记得刚开始做机修这个工作时不懂得合理适用防护用品,导致电焊的电弧光经常烧伤眼睛和脸部周围的皮肤,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和公司导师的指导,才慢慢学会保护自己。”
正是在独自默默的摸索和进步中,他稳扎稳打地学习了机修的各项技能,通过几年的技术精进,终于让他这颗金子在大浪淘沙中展露光芒。2003年,项目上的钢筋切断机坏了,当时刘维刚还是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小学徒,领导让机修班组一起去检修,奈何很多遍的尝试都没有修好,这时刘维刚根据自己所学所想提出了一个建议:先把机器放平然后把轴承四周垫高,从上往下用力敲打。当时大家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看着他,按照这个方法尝试后,机器居然真的开始运作了。这时,大家重新认识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工匠,项目安全主管走近他,询问了这个小伙的名字,此后项目上机电维修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维刚,他踏实努力的工作态度和做事的细致认真都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慢慢的,刘维刚便被提拔成为机修班班组长,开始带着自己的班组走上管理岗位。
2013年,项目举办观摩大会,当时的机修组有很多定型化工序,需要连班才能完成。这是大家第一次遇到如此严峻的考验,纷纷手足无措。项目副经理随即召开动员大会,告诉大家一定要迎难而上,必须通过此次大会为公司和项目创出佳绩,深深的责任感使大家不畏艰难,迎难而上。记得当时八牌二图需要用螺丝螺帽拼装,复杂的是外框如果进行焊接作业会导致框体变形,针对这个问题刘维刚和同事们加班讨论到深夜,最后,他提出采用对角加内衬和对角托顶的方法的方法来解决边框变形,在经过实践操作后,这个方法得到了奏效。在项目同仁的一致努力下,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观摩大会,这段回忆也带给了刘维刚深刻的感悟,他说:“这次会议我们团队团结一致,并肩奋战,我能参与其中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
传道受业解疑惑
2012年,刘维刚来到万科魅力之城项目部,因为项目较大,人手不够,项目部招了几个新人让他带着一起干活,也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地当导师,当时有一位年轻小伙子让他记忆犹新,小伙子叫刘志刚,非常聪明好学,每天都会跟着刘维刚一起上班下班,做事时上手特别快,这让刘维刚仿佛看到了年轻时敢拼敢冲的自己。最开始刘维刚会给徒弟示范如何焊钢筋,让他边看边琢磨怎么才能做好。因为公司对质量要求特别的严格,每次验收都会细致去检查。刘志刚怕徒弟出错会受到领导的批评,便让他先焊不需要检查的废弃钢板,直到技术熟练检查达到公司要求后才能正式去进行作业。为了让徒弟学到真本事,刘维刚对徒弟每天焊过的地方都会挨着仔细检查,有错误的地方都会标注清楚让他重新焊一次。就这样周而复始,通过徒弟的不断努力和刘维刚的耐心教授下刘志刚也成为了一名和师傅一样优秀的机修班班组长,这也让刘维刚很是欣慰和自豪。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创新,现在定型化也逐渐日常化,刘维刚清楚的知道只有不断进步才不会被这个行业淘汰,必须赶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学在前面。每当闲暇时,他就会带着徒弟同项目部技术管理员一起研究图纸,怎样把定型化做出来,怎样能减少材料的浪费,从而发挥自己价值的最大化。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不知不觉中,刘维刚走过了中天14个项目部,他说自己就是中天的一块砖,哪里需要他,他就会去哪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刘维刚用22年的时间诠释了中天工匠精神,他挥洒青春和汗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如今已年到中年的他依然每天奋斗在项目一线,拿着自己最熟练的“面具”,坐在电焊机旁边认真的工作着,他说:“我选择了这份职业,我将会用终身来完成它,尽管这份工作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它便是我的全部。未来的路还长,我将会继续精进技术,带好团队,为项目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