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计的炙热来自无所畏惧的追逐,用执着接续奋斗,用热血致敬创新,愿向上行走,心中有光。
采访张彦正值盛夏烈日,她身着整洁利落的灰色西装走进会议室,干练的短发和清爽的笑容瞬时拂去了漂浮在7月炎热空气中的浮躁与烦闷。作为一名主持设计师,张彦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项目运作经验,她熟练地掌握了从设计研究、产品设计到设计管理一整套服务流程。“一个好的设计要为客户、用户及环境创造价值,用设计创造价值是天怡的企业文化,也是我的设计根本”张彦如是说。
1980年张彦生于石家庄,张父张母都在设计院工作。彼时,全社会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浪潮中,父母所在的设计院也不例外。张彦从小便看着城市的天际线被建筑师的画笔不断勾勒与重塑,对建筑与城市的兴趣日益浓厚,高考时便毅然选择建筑专业,进入河北工业大学就读。
2004年大学毕业后张彦进入中天控股集团,碰到了第一位人生导师——宋静。“宋总是建筑规划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我的职业引路人,是她带我真正走入建筑设计,使我从一名行业小白迅速成长为职业设计师。跟着宋总做的第一个项目是河北省第三医院,这一做便是十年。十年间,我们通过整体策划、逐步规划、分区实施等阶段,把省三院从一个五六十年代僵硬布局的医院,逐步完善为具备现代化医疗体系的医疗院区。”随后,张彦又先后参与设计了义乌復元老年康复医院、衡水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多个医疗康养类项目。
这期间除了建筑设计外,张彦还跟随宋总做了很多城乡规划的工作,中国的未来在乡村,随着乡村振兴的大战略,张彦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北戴河连片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昌黎北部山区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易县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戴河新区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天津团泊湖示范小城镇建设”“天津子牙示范小城镇建设”等多个项目。她也渐渐学会从更广域、更宏观、更多维的视角看待设计,这也督促她在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融的领域不断学习和进步。张彦不断跨越学科界限,将建筑与规划视作洞悉城乡的透镜。
2018年,张彦在公司支持下,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清华大学进修,遇到了她的第二位人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副所长、全国著名康养设计专家周燕珉教授。
“周老师注重建筑细节。在做设计时,她会真正站在使用方的角度思考对方需要什么,如何通过建筑形态与空间营造满足并契合使用需求,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十多年的设计工作让张彦逐渐形成了惯性的设计路径,回到学校重新学习,让她开始摆脱惯性思维,重新思考如何去创新。“与周老师学习的这段时间,我国健康医疗与养老产业的发展,也更坚定了我深耕医疗康养行业的想法。”
吃苦耐劳,不断学习是每一位优秀设计师必备的条件。“医院设计是一种陪伴式设计,它的内部功能复杂、专业性极强,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与甲方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才能真正抓准使用需求。”谈到医疗建筑设计,张彦介绍说,医院设计基本分为三级流程;一级流程要跟院领导院共同研究并确定院区的功能性配置;随后根据科室主任等人的要求对内部进行讨论、设计,满足不同医护人员的医疗需求;最后再对房间的每一个物品进行确认,进行细节落位,沟通完毕再开始正式绘制图纸。
陪伴式设计工作强度极高,为了尽快得出成果,张彦和团队常常是早上匆匆吃口早餐,便开始了与各科室的集中讨论,有时候一上午忙的连喝口水、去个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下午二点随便吃一口东西就又进入工作状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情,而这样的工作状态贯穿了整个设计周期。从晨光熹微到落日余晖,从星辰朗月到黎明初阳,就这样,在日夜赶工中,张彦度过了数不清的日夜。
时间匆匆在指缝中流淌,张彦也成长为公司领衔康养设计师。提到带团队的理念,张彦认为这是对个人魅力的重大考验。“只有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并把团队成员当成家人一样对待,及时关注团队成员的思想动态变化,大家才能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
如今,张彦在负责公司技术条线的管理工作外,还带领一个团队在市场上拼杀,“我们团队的成员朴实、不畏辛苦,团结而充满斗志,每一位成员在团队中都不可或缺,他们凭借各自在不同方向的突出优势,互相依托、优势互补,敢于把荆棘踩在脚下,正以澎湃不息的力量,在市场中拼杀出一方天地,创造出更多可能。”
在采访的最后,张彦还对新材料与新技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团队除了医疗康养外,也重点关注超低能耗建筑,并进行了多方探索实践。张彦说,“一方面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另一方面这是能够服务老百姓的好事,我们肯定得去做。”